資料來源:Apple 官方 2013/1/7 發佈
2012 年就有近 200 億下載量。哇~佔了一半!
總活躍使用帳號超過 5 億個。
2012 年 12 月單月下載量超過 20 億次。
目前蘋果開發者在 App Store 上架的 App 超過 775,000 個。
其中有 300,000 是針對 iPad 原生設計。
對開發者付出 70 億美金。
.
2013-01-09
2011-05-20
Taiwan Weather Satellite 台灣氣象衛星 v2.0.2 送審更新
上次 v2.0.1 是 2010/10/25 送審更新,這次是 2011/5/20 送審,時間實在隔了好久~
這次修正與更新如下:
1.修正 iPad 畫面未能補齊.
2.iPad 改用高解析衛星雲圖.
3.加上分享 email/Facebook 功能.
之前那個版本真的是倉促為了 iPad 在台上市,做雙規格而發行,理所當然會被罵到臭頭。
不過,修正 iPad 畫面問題其實早在去年十一月就修正好,可是我覺得在 iPad 上好像還缺了什麼,所以這樣過了兩三個月才想說在 iPad 改採高解析的衛星雲圖更好。
本來應該可先更新了,但看到越來越多軟體都會用到 facebook 分享,就這樣又放到今年四月才動手加上 email/facebook 分享的功能。
其實,大家都期待的「最好可以看到颱風動向」的動態功能,我也早就規劃好了,本來想要一起更新,不過之前的版本在 iPad 真的很難看,所以先更新這三項,我再利用空擋把動態衛星雲圖加上來。
*** 2011/5/21
審核速度很快,今天五點就收到審核通過
.
這次修正與更新如下:
1.修正 iPad 畫面未能補齊.
2.iPad 改用高解析衛星雲圖.
3.加上分享 email/Facebook 功能.
之前那個版本真的是倉促為了 iPad 在台上市,做雙規格而發行,理所當然會被罵到臭頭。
不過,修正 iPad 畫面問題其實早在去年十一月就修正好,可是我覺得在 iPad 上好像還缺了什麼,所以這樣過了兩三個月才想說在 iPad 改採高解析的衛星雲圖更好。
本來應該可先更新了,但看到越來越多軟體都會用到 facebook 分享,就這樣又放到今年四月才動手加上 email/facebook 分享的功能。
其實,大家都期待的「最好可以看到颱風動向」的動態功能,我也早就規劃好了,本來想要一起更新,不過之前的版本在 iPad 真的很難看,所以先更新這三項,我再利用空擋把動態衛星雲圖加上來。
*** 2011/5/21
審核速度很快,今天五點就收到審核通過
.
2011-04-12
2010-10-19
「iPad/平板電腦」如何取代「小筆電/筆記型電腦」
我在之前的不要用技術人的思維來看 iPad 有提過,Steve Jobs 強調 iPad 是個介於 Mobile Smart Phone 與 Laptop Computer 的中間產品,並不是要來取代小筆電或是筆記型電腦。
在 iPad 暢銷到全球持續缺貨的情況下,很多廠商一窩蜂地投入生產所謂的「平板電腦」想要與 iPad 一較高下。或許有的人會冷眼旁觀,認為其他的都會像 2002 年的 Windows 平板電腦一樣失敗。
而 iPad 為何這樣熱銷?媒體炒作?不!
是觸控介面的作業系統!
當初 Windows 平板電腦失敗的原因,是使用者介面還是以鍵盤滑鼠的操作思維下的產品;而 iPad 是以這一整片的觸控介面與 iOS 緊密搭配出來的成功設計。
我們再來想看看,這麼多廠商投入,市場是不是有這樣的需求?
有,最大的需求大多是:
比如說以下的狀況,我通稱「上網」:
「玩遊戲」的需求?
在 iPad 暢銷到全球持續缺貨的情況下,很多廠商一窩蜂地投入生產所謂的「平板電腦」想要與 iPad 一較高下。或許有的人會冷眼旁觀,認為其他的都會像 2002 年的 Windows 平板電腦一樣失敗。
而 iPad 為何這樣熱銷?媒體炒作?不!
是觸控介面的作業系統!
當初 Windows 平板電腦失敗的原因,是使用者介面還是以鍵盤滑鼠的操作思維下的產品;而 iPad 是以這一整片的觸控介面與 iOS 緊密搭配出來的成功設計。
我們再來想看看,這麼多廠商投入,市場是不是有這樣的需求?
有,最大的需求大多是:
- 收發 email
- 上網
- 閱讀電子書
- 文書處理
- 玩遊戲
比如說以下的狀況,我通稱「上網」:
- 在客廳看電視,突然間某個新聞、景點、美食、人物... 等的訊息,你想知道多一點,會想要上網查看看,但是還要開電腦等啊等的。
但是用 iPad 就不一樣了,打開馬上查,不用等!
如果電視要回頭繼續看,找到的資訊想要稍後再看?可以!馬上加入書籤,甚至與 MobileMe 同步,過幾天回到電腦,又可以繼續看!
這個狀況在我們家最常用,我女兒都會,我老婆看到不錯的手提包、鞋子、衣服,也是用 iPad 上網查價格、比價... - 寫部落格。是的,我就是這樣。想寫的,可以開 iPad 先寫一些儲存成草稿,滿意後再發佈文章。
- 社群溝通。沒錯,Facebook、Plurk、Twitter... 或是用了很多年的 MSN/Yahoo/SKYPE 我也幾乎都是在 iPad 上使用。
「文書處理」的需求呢?
在 iPad 有 Page/Number/Keynote,開啟 Word/Excel/PowerPoint 編修都沒問題。
專案工作要開始之前,原本我會在電腦前面利用「文書處理」的軟體把大綱流程等先寫好,再按照計畫進行。
現在我只要在客廳有空閒的時間、突然想到,或是陪小孩讀書的時候,隨時利用 iPad 來編寫記錄,如果簡單的文案,可以輕鬆寫完,但是如果比較複雜的文案,我也是可以寫完大綱流程後,細節部分再回到桌上型電腦繼續處理。
「玩遊戲」的需求?
這個不用多說了, App Store 上面一大堆遊戲軟體讓您玩。
用到小筆電或是筆記型電腦?都沒有。
小筆電與筆記型電腦會不會被取代?有機會!甚至會。
筆電太貴,同樣的花費,我寧願買好一點的桌上型電腦讓工作更有效率。
您認為呢?
2010-05-21
2010-01-28
不要用技術人的思維來看 iPad

Apple 在 2010/01/27 發表的 iPad 又帶來驚喜!
您可以從 iTunes 訂閱 Apple Keynotes 來把 2010/01/27 的產品發表會看完,就可以了解,因為在這段發表會開始與結束,Steve Jobs 都很明確地提到這件事:

我認為 iPad 是繼音樂(iPod)、軟體(iPhone/iPod touch) 之後,要讓書籍出版可以有個人發行的機會,Apple 這次把版圖表達得很清楚:iTunes Store、App Store、iBookstore。
iPad 不是一部電腦,而是個有繼往開來的產品角色,Apple 從音樂、軟體,到書籍出版,讓喜好寫書的人,不用透過書商賣書,賺取微薄版稅,自己掌握收益的一個舞台。
喜歡寫書的朋友,這會是您的舞台,換您可以發揮的機會了!
不要說你需要多工等等,想要多少技術在這個產品上,如果要這些技術,應該考慮的是用 Laptop Computer 去處理。
而且還是這句話:「去看完2010/01/27的產品發表會」,看完之後,您就不認為需要多工、需要其他來自 PC/Windows 的技術了,您要的是:怎麼專心去做好一件事(註:我的意思是說,看書就專心看書就好,不要做這個又想做別的)。
*** 2010/01/30 更新想法
音樂與書籍,是有悠久傳統的媒體,經過幾個世紀的衍化,在目前的市場上已經有一套商業模式,Apple 應該不會去破壞這個架構;因此,電腦軟體與這兩種媒體相較起來,大量開放比較沒有爭議,也不會破壞既有的利益架構。
所以,我認為這次的 iBookstore 應該會與 iTunes Store 一樣,Apple 與唱片公司、書籍雜誌出版商簽約,然後在 iTunes Store 販售音樂、書籍、雜誌。
我要調整一下先前的說法:很有可能 iBookstore 也會採用 iTunes Store 的模式(如獨立廠牌的歌手),讓獨立作家也一起加入 iBookstore,簽約發行書籍雜誌。
至於要如何運作,可能不會像 iPhone Developer Program 加入 Members 的方式那麼簡單,但至少,我們寫軟體的,還是可以繼續在 iPad 上發揮,而且畫面內容更寬廣,可發揮的事情變多了。
.
訂閱:
文章 (Atom)